孙明东:庆阳市"五个协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25-10-16 17:10:48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陕甘宁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坐落于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塬面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上,是全国唯一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算四大国家战略于一体的地级市。近年来,庆阳市紧扣“北阻风沙、南保水土、全域提质增效”的治理思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部门间、上下级协同监管,全社会共建共治机制,全力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防沙与治沙协同,实现“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庆阳市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甘肃“四屏一廊”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一屏,也是正在打造的中国算谷、能化新都、低空经济之城,更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甘肃省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在庆阳市环县启动后,庆阳市坚持以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环县北部固沙滞尘、阻沙入黄为重点,确定了“一屏五区”建设布局,切实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生态监督,推动项目规范科学实施。目前已累计投资6.1亿元,建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个(面积30.9万亩),完成沙区治理126.42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41万亩,实现了“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转变。固沟与保塬协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庆阳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高达2.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6%,入黄泥沙量大。为此,庆阳市全面落实《黄河保护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科学编制《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行动。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6万平方公里,累计治理保护塬面2781平方公里,治理沟道663条,年入黄泥沙降至1亿吨以下,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态势持续稳固。监测与监管协同,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持续加大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监管力度。委托陇东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庆阳市生物多样性概况调查评估、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监测,以及湿地水域、草原外来物种普查。在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候鸟迁飞停歇地等重点区域安装野生动植物监测设备,严厉打击非法猎捕、采集、交易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利用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监测等手段开展执法检查和遥感监测问题核查。市级与县级协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生态效益得到有效发挥。依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要求,庆阳市财政和生态环境部门建立协调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帮助指导被考核县政府做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等工作。被考核县政府按照要求建立自查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保障工作经费,抓好资金使用管理。全市共享受转移支付资金76.87亿元,重点实施了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与保护、环境监测等项目,转移支付资金的生态效益得到有效发挥。政策与法规协同,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凸显。中共庆阳市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整体行动、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等“八大行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保护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开展《庆阳市董志塬保护条例》等立法工作。2024年,庆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23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率达到95.7%,林草覆盖率达到60.63%,水土保持率达到57.37%。2024年7月,庆阳市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在北京绿交所挂牌交易,预计总收益可达4.9亿元。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